• 2019年第1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太赫兹科学技术
    • 太赫兹近场成像雷达系统误差补偿方法

      2019, 17(1):1-7.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01

      摘要 (3459) HTML (0) PDF 532.64 K (1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赫兹成像雷达具有合成孔径时间短、分辨力高的优点,适用于近场探测,但由于器件成熟度相对不高,雷达系统常存在较大的系统失真,会降低信号质量;同时,系统固有延时的存在会引起距离测量误差,二者均会恶化雷达成像的质量。针对系统失真和固有延时,提出了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幅相误差补偿方法和固有延时补偿方法,并给出了系统误差的测量方法。试验测试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对系统进行补偿后能有效提高图像空间分辨力,改善图像质量。

    • 基于行波法对螺旋波纹波导色散特性的仿真

      2019, 17(1):8-12.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08

      摘要 (3584) HTML (0) PDF 613.06 K (1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螺旋波纹波导的色散曲线特性,利用阻抗微扰法对螺旋波纹波导色散方程进行求解,并分析了波导尺寸的变化对色散特性的影响。针对目前采用谐振法仿真色散曲线时存在模式分割以及谐振点的选取问题,利用行波法(不属于波纹波导理论体系下的新方法)对不同频率下的色散值进行仿真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行波法仿真得到的色散曲线与由Matlab计算得到的理论色散曲线吻合度好,计算过程不涉及波纹波导理论体系下谐振点的选取问题,相比传统的谐振法,整个仿真计算过程更简洁。

    • W波段低电压三次谐波回旋振荡管

      2019, 17(1):13-17.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13

      摘要 (3006) HTML (0) PDF 542.80 K (1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旋振荡管采用三次谐波工作方式的互作用磁场只有基波状态磁场的三分之一,可有效降低设计难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三段式单腔结构的耦合系数、起振电流、高频场分布、模式竞争以及注波互作用研究,确定了工作模式为TE03的W波段低电压三次谐波回旋振荡管的基本工作参数;通过粒子模拟软件(PIC)模拟分析,在电子注电压、注电流及速度比分别为35 kV、4 A和1.6时,在93.7 GHz频点处获得15.57 kW的输出功率,效率约11.1%,且该管可在此工作模式下稳定工作。

    • 140 GHz, TE22,6模式回旋振荡管高频谐振腔

      2019, 17(1):18-23.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18

      摘要 (3297) HTML (0) PDF 470.56 K (1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编程模拟了140 GHz, TE22,6模式回旋振荡管开放式缓变截面谐振腔的传播特性,计算出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和品质因数;利用CST软件对该高频谐振腔进行仿真计算,得到腔体内横截面的电场分布云图。通过实验和仿真软件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测试结果表明,当磁场为5.48 T,电子注电流为28 A,电子注电压为68.6 kV时,TE22,6模式的平均输出功率为0.25 kW,峰值功率为0.56 MW。当磁场为5.68 T,电子注电流为27.6 A,电子注电压为69.12 kV时,回旋振荡管可同样工作于TE22,6,2模式,平均输出功率为0.21 kW,峰值功率为0.47 MW。

    • 330 GHz高性能二次谐波混频器设计

      2019, 17(1):24-28.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24

      摘要 (3218) HTML (0) PDF 572.20 K (1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反向并联肖特基二极管对设计了一种330 GHz二次谐波混频器。混频器电路采用微带结构,使用波导-微带探针耦合的形式进行过渡;采用50 μm厚的石英作为基板,有效减小了电路体积;采用HFSS和ADS对电路进行仿真和谐波平衡仿真。仿真结果显示,混频器在310~350 GHz范围内的变频损耗优于9.5 dB,所需本振(LO)功率为3 dBm,有效降低了对本振的要求。

    • 基于硅基微结构高性能太赫兹波电控调制器

      2019, 17(1):29-34.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29

      摘要 (3179) HTML (0) PDF 1.04 M (1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硅基微结构与二氧化钒(VO2)相变薄膜相结合,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电控太赫兹幅度调制器件。该调制器具有很高的太赫兹波透射率与极低的器件插损,同时具有大的工作带宽和调制深度。仿真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调制器对太赫兹波的增透响应带宽为0.25~0.95 THz波段。在0.4~0.85 THz频段内(约450 GHz宽带)的透射率超过80%,相较于硅衬底的透射率增加了10%以上,且透射率最高可达85%。对该器件电调控后,调制深度可达76%以上,器件透射率变化幅度可达65%。因低插损、大调制幅度以及宽工作带宽,该太赫兹调制器在太赫兹成像和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神经细胞中五种常见物质的太赫兹波谱的推定

      2019, 17(1):35-39.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35

      摘要 (3692) HTML (0) PDF 623.01 K (1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Hz-TDS)对神经细胞中常见的5种物质(L-谷氨酸、γ-氨基丁酸、肌酸、盐酸多巴胺和肌醇)的纯品进行特征谱检测。实验结果显示,5种物质在太赫兹波段有明显且独特的吸收谱线,并且同一种物质不同浓度的吸收系数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此外,利用CASTEP软件包对5种物质的光谱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太赫兹波段光谱特征吸收峰的成因主要由分子基团的振动而引起。之后,对肌醇、L-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肌酸的1:1:1:1混合物的谱线进行检测,结合最小二乘法等算法倒推,可以准确推断每一种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结果表明,当4种物质混合时,物质含量推断的准确率为94%以上,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癌组织的早期检测有重大意义。

    • >探测制导、测控通信与电子对抗
    • 多区域多维覆盖联合优化卫星任务规划

      2019, 17(1):40-45.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40

      摘要 (3320) HTML (0) PDF 440.76 K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电子侦察卫星如何对多目标潜在区域进行普察的任务规划问题,通过分析电子侦察卫星的应用场景、任务需求及执行约束,将待观测区域网格化、观测时间离散化以及对观测频率频段化处理,建立解决该问题的时空频三维覆盖优化模型。通过改进编码结构、初始化以及对约束处理等方法,将遗传算法用于该模型的求解。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的算法可以适应多卫星长编码多约束优化问题求解,模型可以优化任务规划结果。

    • 灾害遥感中SAR三维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19, 17(1):46-52.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46

      摘要 (4169) HTML (0) PDF 954.00 K (1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及防灾减灾救灾经验的积累,中国在灾害遥感研究与应用服务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了我国灾害遥感技术的发展,从数据获取方式和成像方法2方面阐述了合成孔径雷达(SAR)三维成像技术的研究情况,重点介绍了国内外SAR三维成像技术在灾害遥感中的应用现状及潜力。将SAR三维成像技术广泛用于灾害遥感还需要在系统设计、成像分辨力提升、观测场景建模及可视化、灾害系统理论及灾害遥感信息融合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 基于Walsh归一化函数法的HF雷达海面探测

      2019, 17(1):53-57.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53

      摘要 (2881) HTML (0) PDF 407.29 K (1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Walsh归一化函数法描述高频地波雷达海面Bragg散射原理的物理过程简单、清晰并广为接受。概述Walsh归一化函数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利用该方法获取高频雷达单基地、双基地脉冲和调频连续波(FMCW)波形截面图、一阶Bragg尖峰随机扰动分析等方面的主要成果,指出这些成果的主要应用场景和优势,并对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前景予以简单介绍。

    • 无线电干扰设备频谱特征仿真模型库系统设计

      2019, 17(1):58-63.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58

      摘要 (3305) HTML (0) PDF 456.65 K (1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无线电干扰设备频谱特征仿真模型管理与使用需求,设计了无线电干扰设备频谱特征仿真模型库系统,开发了无线电干扰设备频谱特征仿真模型库管理平台。经过功能反复测试,开发的模型库管理平台能够对干扰设备频谱特征仿真模型库、频谱特征参数数据库进行有效管理,为促进无线电干扰设备频谱特征仿真模型应用提供了支撑。

    • 基于卫星测试的多路信号产生技术

      2019, 17(1):64-68.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64

      摘要 (3183) HTML (0) PDF 560.67 K (1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全面验证通信卫星有效载荷的功能和性能,整星综合测试时需要能产生包括通信信号或雷达信号的信号源,需求信号带宽常超出通用信号源的能力范围。经过研究,利用任意波形发生器(AWG)和矢量信号发生器,可以产生满足测试需求的信号。在充分分析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测试需求的基础上,以M8190A和E8267D为硬件平台,使用LABVIEW软件环境搭建出“波形生成与设备控制软件”,形成多路信号产生系统。为验证系统的正确性,模拟产生三种测试情景下的复杂信号,经实验测试分析,所产生信号均满足设计要求。此方案能用于通信卫星有效载荷综合测试中,满足其使用需求。

    • 基于方位测量和速度估计的目标定位跟踪

      2019, 17(1):69-73.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69

      摘要 (3943) HTML (0) PDF 544.00 K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固定单站平台,提出一种基于方位测量和速度估计的固定单站对运动目标定位及跟踪的模型算法。该模型算法利用多次的方位测量和对目标速度的估计来解算运动目标的位置航迹,再利用交互多模型滤波技术对目标航迹进行滤波跟踪和预测。仿真实验中利用卫星工具包 (STK)建模工具构建了典型场景,并分析了目标航迹的定位精确度及跟踪效果,对于位置固定的电子侦察系统和无源探测系统具有较为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 正交混沌二相编码OFDM雷达信号

      2019, 17(1):74-78.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74

      摘要 (3183) HTML (0) PDF 454.90 K (1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距离欺骗干扰对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在波形设计中应尽量满足雷达发射信号的正交特性,即雷达发射波形具有更低的互相关和自相关旁瓣。采用具有良好自相关特性的混沌二相编码正交频分复用(OFDM)雷达信号,提出一种基于混沌粒子群算法的正交混沌二相编码OFDM雷达信号。以自相关和互相关联合最优作为适应值函数,利用混沌粒子群算法优化设计正交编码脉冲串信号。仿真实验结果证明,基于混沌粒子群优化的正交混沌二相编码OFDM雷达信号自相关旁瓣和互相关的最大值为–22.33 dB,具有良好的相关特性,对抗距离欺骗干扰有一定效果。

    • >电磁场与微波
    • 一种紧凑型宽带高效微波整流电路

      2019, 17(1):79-84.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79

      摘要 (3555) HTML (0) PDF 449.47 K (20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终端短路微带线实现无输入低通滤波器的微波整流电路。该结构串联于整流二极管与地之间,抵消了整流二极管在基频时的容性阻抗,并抑制了谐波电流,因此该整流电路移除了输入低通滤波器和匹配电路,结构和尺寸更加紧凑。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表明,本设计在较大输入功率、频率范围内实现了高效整流。实验结果表明,在输入功率12~24 dBm和频率1.48~ 2.02 GHz范围内,整流效率超过70%。当输入功率为21.8 dBm,频率为1.8 GHz时,最高整流效率为83.3%。电路尺寸优于15 mm×20 mm。

    • 加载引向器的小型化对跖Vivaldi天线设计与仿真

      2019, 17(1):85-89.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85

      摘要 (3387) HTML (0) PDF 725.67 K (2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一种加载引向器的小型化对跖Vivaldi天线(AVA)。相比大多数对跖Vivaldi天线,该天线具有非常小的尺寸,其大小只有14 mm×34 mm×0.8 mm。引向器结构设置为三角形,置于天线的开口中间。相比传统的对跖Vivaldi天线,引向器能引导电磁波从天线的口径传输到介质板的边缘,这样造成的反射比较小且传输特性良好。此外,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将天线与超小型(SMA)头联合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在5.2~11 GHz频段内S11<-10 dB,具有较宽的带宽;且在8.5~11 GHz范围内,天线的增益明显增加,验证了这种新设计的可行性。

    • 电磁弹射装置脉冲强磁场防护设计

      2019, 17(1):90-95.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90

      摘要 (3917) HTML (0) PDF 682.27 K (2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电磁弹射装置激励和发射过程中产生的感应脉冲强磁场对周边电子设备造成的电磁干扰(EMI)威胁特征,基于有限积分技术(FIT)对弹射装置内磁场环境进行仿真分析,并对发射器结构开展磁场屏蔽特性设计研究。以某装置应用为例,在5 kHz以下低频段,内部磁场值可达10 T,通过多层梯度复合磁屏蔽结构设计,实现磁场屏蔽效能达40 dB,满足了该系统磁防护设计要求。

    • 一种轻巧型接收数字波束雷达系统的实现

      2019, 17(1):96-99. DOI: 10.11805/TKYDA201901.0096

      摘要 (3414) HTML (0) PDF 333.05 K (1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数字波束相控阵雷达多通道问题,提出利用多路复用技术实现全数字阵接收多波束相控阵雷达的一种解决方案。天线阵列直接采用高频二相调制,将接收多通道直接模拟合成一路传输处理,基带提取各个天线单元回波数据信号、相位幅度加权,基带实现任意接收数字多波束。该技术突破单通道数字波束相控阵雷达接收技术,使天线体积大幅度减小,雷达系统轻巧,低成本;灵活软件配置阵列,降低调试、测试、工艺、加工复杂难度,有利于雷达综合性能提升。

    • 永磁被动补偿脉冲发电机设计与仿真

      2019, 17(1):100-104.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00

      摘要 (3659) HTML (0) PDF 429.41 K (1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永磁励磁、两极两相、被动补偿结构,设计了一台小型补偿脉冲发电机。使用有限元软件对电机进行空负载电磁特性分析;永磁体采用厚度为12 mm的钕铁硼材料,空载时气隙最大磁感应强度为0.443 T。在60 000 r/min的设计转速下,单相开路电压峰值为195.4 V,铁心损耗功率为599 W。对电阻值1 mΩ,电感值1 μH的小阻抗负载分别进行了单相放电、两相并联放电及两相串联放电仿真,单相放电电流峰值为10.90 kA,脉宽0.78 ms;两相并联放电电流峰值14.64 kA,脉宽1.1 ms;串联放电电压峰值增至333.7 V,电流峰值为8.59 kA。电机储能大于4 MJ,脉冲功率大于2 MW,且结构紧凑,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 >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与控制
    • 基于时频图深度学习的雷达动目标检测与分类

      2019, 17(1):105-111.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05

      摘要 (6882) HTML (0) PDF 652.82 K (3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雷达动目标检测技术一直是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中的关键技术,而传统的雷达动目标检测技术仅适用于匀速运动目标,检测性能有限。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时频图处理的雷达动目标检测方法,通过从雷达动目标回波中提取多普勒频移信息,然后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转换为时频图,输入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深度特征学习,进而实现检测和分类的目的。仿真数据验证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和区分匀速、匀变速运动以及微动目标,稳健性高,与传统动目标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 基于传输层特征和统计特征的P2P流量识别

      2019, 17(1):112-117.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12

      摘要 (4705) HTML (0) PDF 404.00 K (2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确识别对等网络(P2P)流量对网络流量控制有着重要意义。针对P2P流量提出一种高准确度的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统计报文首部ASCII码出现的频率,提取出一个256维的统计特征,结合数据流量的传输层特征,使用决策树算法对流量进行分类识别。在识别过程中提出数据分块的思想,提高了识别的正确率并且能够统计P2P流量流经的端口。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多种流量混杂的情况下识别出P2P流量,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 基于时域信噪比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

      2019, 17(1):118-123.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18

      摘要 (5425) HTML (0) PDF 393.78 K (2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复杂背景下红外弱小目标检测与追踪技术一直是遥感成像应用领域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课题。利用高帧频红外面阵成像系统采集到图像的强帧间相关性特征,设计了一种多帧累加的时域信噪比的弱小目标检测方案。同时利用目标运动的连续性,采用多帧确认的方法关联目标,输出真实目标运动轨迹。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vs2013上运行的平均运算时间为23 ms,检测到的目标最低信噪比为2.91,同时对多目标的检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 基于AR模型的距离扩展目标自适应检测器

      2019, 17(1):124-130.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24

      摘要 (5117) HTML (0) PDF 460.92 K (1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非高斯杂波背景中扩展目标的检测问题,将自回归(AR)模型与广义杂波分组模型相结合,提出了基于AR的广义杂波分组模型。并在该杂波模型背景下,利用近似广义似然比检测(AGLRT)原理,结合迭代估计方法,提出了广义杂波背景下迭代近似广义似然比检测器(RAGLRT-GCC)。该检测器不需要利用辅助距离单元估计杂波协参数就可以实现目标的自适应检测。RAGLRT-GCC利用了杂波分组信息,有效提高了对稀疏扩展目标的检测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检测概率下,RAGLRT-GCC性能优于现有的复合高斯杂波背景下迭代近似广义似然比检测器(RAGLRT-CG)。

    • 小波系数感知的网络流量预测机制

      2019, 17(1):131-135.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31

      摘要 (4932) HTML (0) PDF 305.17 K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网络流量的精确预测,可以准确把握网络运行趋势,及时防范网络故障。针对长期网络流量预测准确度低,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一种小波系数感知的网络流量预测(WCNTP)机制。借助重标极差(R/S)序列分析法初步评估网络流量在大时间尺度上的统计特性;利用离散小波变换将非平稳的网络流量分解为多个相对平稳的流量序列;利用分数自回归求和滑动(FARIMA)模型对网络流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所提机制在长期网络流量预测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且收敛速度快,能够精确评估网络性能,在保证网络平稳运行的同时,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 基于海马纹理特征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

      2019, 17(1):136-140.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36

      摘要 (5254) HTML (0) PDF 754.28 K (2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脑医学影像的发展,对AD诊断的精确度也在进一步提高,但对AD的诊断,客观上仍缺少好的生物标记。为寻找到AD的更稳定的生物标记,利用海马的影像组学特征对海马的信号强度、形状、灰度阶梯分布等特征进行刻画,通过方差分析(ANOVA)和事后检验,在统计学上寻找出正常对照(NC)、AD、轻度认知损害(MCI)之间存在差异的特征;通过与被试的简易智能状况检查(MMS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寻与MMSE评分相关性较高的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一个对AD和NC分类的模型,交叉验证得到的正确率为86%。结果表明,海马的影像组学特征是一个很好的生物标记,能对AD进行有效的早期识别。

    • 一种工程项目中的网络实现

      2019, 17(1):141-145.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41

      摘要 (4736) HTML (0) PDF 271.58 K (1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一种工程项目中整个网络系统的编程实现方法。采用Indy10组件实现了网络通信;使用用户消息机制完成了协议级置码、解码;使用初始化(INI)文件技术实现了网络参数配置的编辑与装载;使用内存对齐技术实现了协议的快速内存交换;开发出工程使用的统一网络配置、网络调试、网络通信与管理函数;设计了整个工程中网络模块与业务逻辑模块的通信机制与数据交换方法,制作并开发出整套工程用的监控系统。目前整套工程样机已参加了大系统联试,并通过总体单位验收。

    • 基于CPU+GPU混合架构的实时成像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9, 17(1):146-151.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46

      摘要 (5128) HTML (0) PDF 592.29 K (2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雷达成像处理需要更大宽带以实现更高的距离分辨力,同时还需要更多的脉冲积累获得更高的方位像分辨力,因此雷达成像处理过程计算量巨大。如何实现未来超带宽雷达的实时成像处理是一项艰巨挑战。图形处理器(GPU)以卓越的浮点性能和访存带宽,成为并行加速应用平台的有力候选者。设计了一种基于CPU+GPU平台并面向合成孔径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SAR/ISAR)的实时成像系统方案,并将该方案实体化。实验表明,该成像系统能够实现实时SAR/ISAR成像,同时该实时成像系统也可用于电子对抗领域,在干扰方法和效果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 基于USRP的NB-IoT/FSK异构物联网系统实现

      2019, 17(1):152-157.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52

      摘要 (5329) HTML (0) PDF 525.32 K (2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因具备广域覆盖、低功耗、海量用户接入的优点,成为当前广域物联网的主流技术,但单一的NB-IoT组网模式在某些极端功率受限环境(如水表井、地下车库等深度覆盖区域)仍会出现覆盖不足以及终端耗电大的问题。针对传统应用场景下的NB-IoT单独组网方式的不足,提出一种NB-IoT/FSK混合异构组网广域物联网架构,该架构能够借助频移键控(FSK)调制的较低解调门限进一步提高混合网络的覆盖范围,降低最末端终端节点功耗,从而实现深度覆盖下更多终端用户接入能力。使用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USRP)平台搭建了该异构网演示系统,模拟了物联网智能水表的应用场景,仿真与实际的简单外场测试验证证明了该异构组网架构的可行性与优良性能。

    • 中小型企业网络安全方案的设计

      2019, 17(1):158-161.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58

      摘要 (7187) HTML (0) PDF 312.68 K (3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以中小型企业为例,分析了网络安全的相关理论技术,探讨了中小型企业网络安全需求,理清现有中小型企业整个网络结构和网络拓扑图,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然后设计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网络拓扑图。从物理环境安全、网络边界安全、网络内部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加固和规划,提高中小型企业的网络安全等级。

    • >微电子、微系统与物理电子学
    • 一种HEMT器件可缩放的非线性紧凑模型

      2019, 17(1):162-168.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62

      摘要 (4880) HTML (0) PDF 1.17 M (2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的非线性紧凑模型。该模型针对传统的EE-HEMT模型理想缩放规律不准确的问题,提出采用一元函数拟合、二元曲面拟合方法,对其尺寸缩放和温度缩放规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非线性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HEMT器件的直流I-U、S参数和大信号特性。并将该模型应用于一款0.25 μm栅长的GaAs pHEMT工艺,对比不同尺寸的器件在高低温条件下模型仿真结果和实测结果,两者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 31~38 GHz宽带高效率GaAs中功率放大器芯片

      2019, 17(1):169-173.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69

      摘要 (4658) HTML (0) PDF 500.34 K (2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毫米波放大器芯片的宽带、高增益和高效率,基于GaAs pHEMT工艺实现高增益,采用四级级联拓扑结构拓展带宽,利用电流复用结构降低直流功耗,采用T型电抗匹配技术实现最佳输出功率和效率匹配,成功实现了一款31~38 GHz频段的毫米波宽带高效率功率放大器芯片。测试结果表明,该功率放大器芯片在31~38 GHz宽带范围内,线性增益为26~29 dB,饱和输出功率为21.5 dBm,动态电流低于100 mA,饱和效率≥37%,在32~35 GHz内最高效率达45%。

    • 金属表面形貌对真空击穿阈值的影响

      2019, 17(1):174-178. DOI: 10.11805/TKYDA201901.0174

      摘要 (4679) HTML (0) PDF 600.29 K (2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提高真空击穿阈值的方法,对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金属表面电子发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电极表面电场随二极管电压的变化规律,设计实验系统,并开展实验研究。实验对比钛合金TC4阴极在不同表面粗糙度下真空击穿阈值,实验表明,当阴极表面粗糙度(轮廓最大高度Rz)分别为26.13 m,10.41 m,6.75 m,1.12 m,0.13 m时,击穿阈值分别为306 kV/cm,345 kV/cm,358 kV/cm,392 kV/cm,428 kV/cm。当Rz由26.13 m减小至0.13 m时,击穿阈值提高39%。金属表面击穿阈值随Rz减小而提高,减小金属表面的Rz,是提高真空击穿阈值的有效方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