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通过本刊官网www.iaeej.com“当期目录”、“过刊浏览”或”专栏荟萃”栏目,或微信公众号“在线查询”栏目,点击阅读、下载及引用本刊文章。
随着6G研究的深入,太赫兹雷达通信感知一体化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汇集当前太赫兹技术在信道建模、阵列天线设计、雷达成像感知和通感算一体化的最新成果,并在小型化、3D立体成像、太赫兹组网和移动性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星间通信、星地一体化网络等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期专栏重点介绍了太赫兹天线、太赫兹信道、太赫兹成像及太赫兹波束调控等研究进展。希望能加深广大读者对太赫兹雷达通信感知技术的认识,促进对太赫兹雷达领域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的关注。
专栏策划得到了电子科技大学陈智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彭木根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彬彬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官科教授、中国移动研究院刘光毅总工程师、中国联通研究院李福昌研究员、中兴通讯无线研究院赵亚军高级工程师和东南大学蒋卫祥教授的大力支持!对始终关心并支持本专栏出版的各位组稿专家、审稿专家,以及积极参与征文活动的作者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本期专栏主编:胡伟东、杨小鹏、张伟锋(北京理工大学)
1. 太赫兹表面波3D打印金属梯度折射率透镜天线
聂博宇,刘埇,卢宏达,朱少园,吕昕
北京理工大学 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
2025,23(3):189-196
2. 140 GHz室内环境下通信感知一体化电波传播测量
周旭,杨闯,刘子乐,彭木根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025,23(3):197-201
3.基于不同回波信号模型的太赫兹三维人体成像
韩嘉越,何丹萍,朵灏,陈奔,官科,窦建武
北京交通大学 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中国信通院 泰尔终端实验室;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5,23(3):202-213
4. 拐角场景太赫兹信道传输及物理层安全特性研究
苏悦,李达,刘嘉诚,崔家源,孙厚军,马建军
北京理工大学 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唐山研究院
2025,23(3):214-224
5. 基于可编程超表面的亚太赫兹波束操控
汪域,石磊,傅晓建,蒋卫祥
东南大学 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
2025,23(3):225-230
专栏主编介绍:
胡伟东,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太赫兹科学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太赫兹空间探测与遥感技术。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和国防重大项目,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80余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担任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毫米波太赫兹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刊 Engineering 和《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编委。
杨小鹏,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副主任、中国雷达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IEEE 航空航天与电子系统学会(AESS) 唯一亚洲理事、 IET国际雷达会议2023大会主席,IEEE ICSIDP 、IET Radar 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等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电子学会优秀论文奖等。
张伟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主要从事光电融合探测与识别研究,包括宽带雷达信号光学合成与稳相传输芯片、 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光学处理芯片、激光三维成像芯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合著学术专著1 部,授 权发明专利15项,兼任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